close
固醇,雌激素,患者,色素,因素 提問: 何謂膽結石?(詳細) 問題補充: 覺得肚子漲的有點奇怪...需要了解膽結石的有關知識 医师解答: 分類膽結石是膽管樹內(包括膽囊)形成的凝結物,是臨床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作性腹痛、急性炎癥,如果結石進入膽總管后可出現下列并發癥:黃疸、膽管炎和胰腺炎等;但大部分患者可無任何癥狀。 依據結石發生部位不同,分為膽囊結石、肝內膽管結石、膽總管結石。從我國80年代初全國調查結果看,膽囊結石發生率約為52.8%,肝內膽管結石為36.2%,膽總管結石為11%。 依據結石化學成分不同,結石通常包括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或二者的混合物(混合型結石)。 膽道是膽汁生成、儲存、排送入腸的通道,膽道是人體解剖結構最復雜的區域之一,不僅膽道本身,而且與之鄰近的血管也均有眾多的變異。 膽囊是含有平滑肌及彈力纖維的囊性器官,它具有儲存膽汁,分泌、吸收膽汁成分及通過收縮運動向腸內驅送膽汁的作用。膽囊形似梨狀,寬約3~5cm,長約7~10cm,容量約為30~60ml,膽囊內部壓力可達4kpa。 膽囊的收縮有三種形式:節律性收縮,每分鐘出現2~6次;張力性收縮,由進食或其它排膽刺激引起;蠕動性收縮,發生于膽囊頸部及膽囊管,猶如括約肌樣運動。三種形式交替作用,使膽囊內的膽汁間歇地排出。 膽囊可將肝膽汁濃縮5~10倍,濃縮時,90%的水及部分電解質被重吸收。 膽汁由肝臟及膽管持續生成。膽汁是機體的一種極重要的體液,每日的生理分泌量約800~1000ml,也即每小時約30~40 ml的生成量。膽汁不僅參與脂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消化吸收,而且還是體內許多代謝產物的內外源性有害物資的排泄途徑。通常肝膽汁色淺、稀薄、偏堿;膽囊膽汁色深、粘稠、相對偏酸。膽汁的主要成分為水,其主要溶質除了與血漿成分相似的電解質、蛋白質外,還有大量經肝臟生物轉化等處理后的經膽排泄物,其中有些是被揚棄的代謝尾產物或有害物質。膽汁成分甚為復雜,臨床上受到重視的溶質有膽汁酸鹽、膽色素、膽固醇、磷脂、脂肪酸以及膽汁中的各種電解質和酶(如堿性磷酸酶、亮氨酸氨基轉肽酶、乳酸脫氫酶、-谷氨酰轉肽酶等)。 膽汁的流動取決于膽汁分泌率、膽囊和膽道括約肌以及十二指腸第二段的舒縮狀態,其流向依存于管腔各處的壓力梯度,其流速則與驅動壓成正比,與阻力成反比。膽汁的分泌率受生活習性及肝臟功能狀態影響,依不同的種屬而異,如食草動物一般高于雜食動物。 成因及過程作為結石形成的一般規律,它們具有膽汁成分的析出、沉淀、成核及積聚增長等基本過程。其發病機理包括幾種要素,首先,膽汁中的膽固醇或鈣必須過飽和;其次,溶質必須從溶液中成核并呈固體結晶狀而沉淀;第三,結晶體必須聚集和融合以形成結石,結晶物在遍布于膽囊壁的粘液,凝膠里增長和集結,膽囊排空受損害有利于膽結石形成。 膽固醇結石----膽固醇結石形成的基礎為膽汁中膽固醇、膽汁酸以及卵磷脂等成分的比例失調,導致膽汁中的膽固醇呈過飽和狀態而發生成晶、析出、結聚、成石。大部分膽汁中的膽固醇來源于肝細胞的生物合成,而不是飲食中膽固醇的分泌。膽固醇結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細胞合成的膽汁中膽固醇處于過飽和狀態,以及膽汁中的蛋白質促膽固醇晶體成核作用,另外的因素則應歸因于膽囊運動功能損害,它們共同作用,致使膽汁淤滯,促發膽石形成。此外,目前還有一些研究顯示,膽囊前列腺素合成的變化和膽汁中鈣離子濃度的過高也可能促發膽石形成。在部分患者中,膽石形成的前提條件是膽泥生成。所謂膽泥,是由含膽固醇晶體的粘滯的糖蛋白組成。這種膽泥在超聲下可以查見,并且可能是膽絞痛、胰腺炎或膽管炎患者進行輔助檢查所能發現的唯一異常處。 膽色素結石----包括黑色結石和棕色結石兩種。黑色結石主要在患有肝硬變或慢性溶血性疾病患者的膽囊內形成,而棕色結石則既可在膽囊,又可在膽道內形成。細菌感染是原發性膽管結石形成的主要原因。原發性膽管結石在亞洲十分常見,感染源可能歸咎于寄生蟲如華支睪吸蟲或其它不太清楚的病因。 膽結石患病隨年齡增加而增加,并且好發于女性。育齡婦女與同齡男性的患病比率超過3:1,而七十歲以后則下降到2:1。懷孕、肥胖、西化的飲食、全胃腸外營養等因素可增加膽結石的患病風險。另外,人種因素亦與發病相關,如美國西部印第安人患病率超過75%,是全球膽石最高發的人群。 1983~1985年對我國26個省市11342例膽石患者調查顯示,膽石的分布、類型與地域、飲食、職業、感染相關。在飲食習慣中,凡蛋白質、脂肪、或糖類其中任何一類吃得多者,其膽囊結石或膽固醇結石發病率較高,而普通飲食或蔬菜吃的多得則膽管結石和膽色素結石增高。城市膽管結石:膽道結石約為3~5:1,農村為15:1。職業中職員膽囊結石接近70%,膽管為20%;工人中膽囊結石接近60%,膽管為30%;農民中膽囊結石僅25%,膽管占65%。膽固醇結石73%在膽囊,17%在肝內外膽管;膽色素結石62%在肝內外膽管,27%在搖T諉攔加?0%~20%的男子和20%~40%的女子患膽石癥,后者每年造成約10000人死亡。因與膽石有關的疾病而每年都有50多萬人的膽囊被切除,其費用超過60億美元。 造成膽結石“重女輕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 1.喜靜少動。許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里的時間多,運動和體力勞動少,天長日久其膽囊肌的收縮力必然下降,膽汁排空延遲,容易造成膽汁淤積,膽固醇結晶析出,為形成膽結石創造了條件。另外由于女性身體中雌激素水平高,會影響肝內葡萄糖醛酸膽紅素的形成,使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響膽囊排空,引起膽汗淤滯,促發結石形成。絕經后用雌激素者,膽結石發病率明顯增多。 2.體質肥胖。許多女性平時愛吃高脂肪、高糖類、高膽固醇的飲品或零食,這一嗜好的直接成果就是身體發福,而肥胖是患膽結石的重要基礎。研究表明,體重超過正常標準15%以上的人,膽結石發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40歲以上體胖女性,是膽結石最高發人群,此時,女性雌激素會使得膽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膽汁中。 3.不吃早餐。現代女性中不吃早餐的恐怕要比吃早餐的多,而長期不吃早餐會使膽汁濃度增加,有利于細菌繁殖,容易促進膽結石的形成。如果堅持吃早餐,可促進部分膽汁流出,降低一夜所貯存膽汁的黏稠度,降低患膽結石的危險。 4.多次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間膽道功能容易出現紊亂,造成平滑肌收縮乏力,使膽囊內膽汁潴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膽固醇相對增高,容易發生沉淀,形成膽結石的機會則大大增加,而多產婦女發病率則更高。 5.餐后零食。現在我國很多家庭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飯后,悠閑地坐在沙發上,邊吃零食邊聊天邊看電視。這種餐后坐著吃零食的習慣可能是我國膽結石發病率逐高的原因之一。當人呈一種蜷曲體位時,腹腔內壓增大,胃腸道蠕動受限,不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膽汁排泄,飯后久坐妨礙膽汁酸的重吸收,致膽汁中膽固醇與膽汁酸比例失調,膽固醇易沉積下來。 6.肝硬化者。這與肝硬化病人身體中對雌激素滅活功能降低有關,身體中雌激素滅活功能降低,則雌激素水平較高,加上肝硬化病膽囊收縮功能低下、膽囊排空不暢、膽道靜脈曲張、血中膽紅素升高等多種因素可造成膽結石。 7.遺傳因素。遺傳因子在明確膽結石危險性方面顯然起著重要作用。膽結石在膽固醇膽石癥患者的近親中更經常產生。美國西南部的當地美國人患膽固醇膽石癥的危險性很大,這一點似乎包含一種遺傳因素。 癌變膽結石是膽囊癌發病誘因。膽囊長期受慢性炎癥和膽結石內膽酸、膽堿的刺激,容易使膽囊粘膜發生癌變。由于膽囊癌患者往往都有膽結石,因此診斷時經常誤診。 膽管內的惡性腫瘤(膽管癌)可沿著膽管樹發生在任何部位,發病高峰年齡在60-65歲,主要表現為黃疸、偶爾伴有疼痛和體重丟失。膽管癌的危險因素包括華枝睪吸蟲、先天性膽管囊性擴張癥、硬化性膽管炎、潰瘍性結腸炎。膽囊癌的臨床表現和診斷與膽囊炎相似,常常在膽囊切除時偶然發現,90%膽囊癌是腺癌。一年生存率僅14%。 80%~90%膽囊癌伴膽石,膽囊癌的危險因素大多與膽結石的相同。美洲土著的一些人群有遺傳傾向,他們在較年輕時發生膽結石的頻率就很高,膽囊癌在他們當中的發病率為普通人群的5-10倍。膽結石的持續時間及嚴重程度與膽囊癌的危險因素有關。膽囊癌尤其與大結石或有慢性炎癥的膽囊壁的鈣化有關,這些發現因此被許多專家認為是膽囊切除術的指征,即使是無癥狀的患者也可行膽囊切除術。然而、由于膽囊腺癌在膽結石病人中的發生率小于l/1000,因此目前對膽囊癌的預防在大多數患有無癥狀膽石的病人不被看作是膽囊切除的指征。 預防飲食調控是防止膽石癥、膽囊癌發生的最理想預防方法。預防膽結石應注意飲食調節,膳食要多樣,此外,生冷、油膩、高蛋白、刺激性食物及烈酒等易助濕生熱,使膽汁淤積,也應該少食。 富含維生素A和維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魚類及海產類食物則有助于清膽利濕、溶解結石,應該多吃。 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結合,經常參加體育活動、按時吃早餐、避免發胖、減少妊娠次數等也是非常重要的預防措施。每晚喝一杯牛奶或早餐進食一個煎雞蛋,可以使膽囊定時收縮,排空,減少膽汁在膽囊中的停留時間。 最近的研究還發現,堅果的攝取似乎能降低患膽結石的危險。健康飲食的脂肪來源,有大部分是來自于堅果類。 膽囊結石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但膽汁中成分的改變,特別是膽鹽與膽固醇在膽汁中含量的變化,是膽結石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常情況下,這二者在膽汁中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膽固醇是溶解狀態,隨膽汁排出。如果膽鹽過少,或者膽固醇過多,二者失去正常的比例關系,膽固醇便處于過飽和狀態,膽汁中過多的膽固醇便沉淀下來,形成結石。   如同時膽囊還有炎癥、蛔蟲卵、壞死組織及膽色素者,結石就更易形成。而糖可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可使膽固醇增加,導致膽汁中膽固醇處于過飽和狀態,促使膽結石形成。   有人曾對267名膽石癥病人及600名健康人的飲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吃糖越多,膽結石發生率就越高。     因此,預防膽結石的發生,必須少食糖檢查和診斷1. 超聲檢查 2. 口服或靜脈膽囊造影 3. 計算機斷層掃描(CT) 4. 經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術(ERCP) 5. 經皮肝穿刺膽道造影(PTC) 6. 超聲內鏡(EUS) 7. 核磁共振膽管成像MRCP 8. 螺旋CT膽管成像 9. 放射性核素掃描 治療(一)膽結石的非手術療法 1.溶石療法(口服膽酸等藥物溶石) 2.接觸溶石(經PTC注入辛酸甘油單酯等藥物溶石) 3.體外沖擊波震波碎石(ESWL) 4.體內接觸碎石(經膽道鏡置入液電碎石機、激光等能源接觸碎石) 5.經內鏡微創手術取石碎石 6.中醫藥溶石碎石促排石 (二)膽結石的手術療法 1.傳統開腹手術切除膽囊取石 2.開腹探查膽管取石 3.腹腔鏡微小切口切除膽囊 4.腹腔鏡聯合膽道鏡探查膽管取石 肝膽管結石有些什么臨床特點  肝膽管結石是指肝內膽管系統產生結石,所以,又稱肝內膽管結石。常與肝外膽管結石合并存在,但也有單純的肝內膽管結石,又稱真性肝內結石癥。近年來,肝內膽管結石的病例越來越多,在國內報道的474例經手術證實的膽石病中,這種結石占15.4%。多數伴有膽總管結石。結石的分類多屬膽紅素結石。  肝膽管結石多有黃綠色塊狀或“泥沙樣”結石的成分,多為膽紅素鈣。結石中心常可找到蛔蟲卵,所以有的醫師認為肝膽管結石系由膽道蛔蟲、細菌感染致膽管阻塞所致。  肝膽管結石以左葉肝管居多,肝左外葉上、下段肝膽管匯合處的膽管略為膨大、結石多停留在該處,右側肝膽管結石多見于右后葉膽管內。臨床特點多表現為:  患者年齡較膽囊結石患者為輕,部分病人與肝內膽管先天的異常有關。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發冷、發熱、黃疸反復發作的病史。  對肝功能有損害,而膽囊功能可能正常。反復發作期可出現多種肝功能異常,間歇期堿性磷酸酶上升;久病不愈可致肝葉分段發生萎縮和肝纖維化。  腹痛、黃疸、發熱是主癥,但很少發生典型的劇烈的絞痛。  并發癥多且較嚴重。較常見的有化膿性肝內膽管炎、肝膿腫、膽道出血等。  膽造影可顯示肝內膽管擴張而無肝外膽管擴張,肝管內有小透亮區。膽結石的飲食療法  膽囊結石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但膽汁中成分的改變,特別是膽鹽與膽固醇在膽汁中含量的變化,是膽結石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正常情況下,這二者在膽汁中保持一定的比例關系。膽固醇是溶解狀態,隨膽汁排出。如果膽鹽過少,或者膽固醇過多,二者失去正常的比例關系,膽固醇便處于過飽和狀態,膽汁中過多的膽固醇便沉淀下來,形成結石。   如同時膽囊還有炎癥、蛔蟲卵、壞死組織及膽色素者,結石就更易形成。而糖可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可使膽固醇增加,導致膽汁中膽固醇處于過飽和狀態,促使膽結石形成。   有人曾對267名膽石癥病人及600名健康人的飲食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吃糖越多,膽結石發生率就越高。   因此,預防膽結石的發生,必須少食糖。   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寄生蟲感染。   宜進食低脂肪飲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可食豬瘦肉、雞肉、鴨肉、蛋清。   忌食油炸食物、動物脂肪及內臟,慎食蛋黃、魚、甲殼類動物。   忌煙酒及辛辣食物。   飲食調理   飲食治療的目的是達到抑制結石的生成和緩解結石梗阻引起的疼痛。飲食治療的原則是:   熱量供給要滿足生理需要,但要防止超量,一般為1500~2400千卡。   限制脂肪,避免刺激膽囊收縮以緩解疼痛。手術前后飲食中的脂肪應限制在20克左右,隨病情好轉可略為增加,以改善菜肴色香味而刺激食欲。忌用油膩、煎、炸以及脂肪多的食物,如肥豬肉、羊肉、填鴨、肥鵝、黃油、油酥點心、奶油蛋糕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uaneg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